星空体育APP下载

业务联系电话:028-65785509

恒瑞医药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2024-08-04 08:29:26 来源:星空体育官方平台  

  2023年,医药行业在变革中不断前行。党和国家对生物医药产业高度重视和支持,为企业注入了更多信心。监管部门持续鼓励新药研发,在推进审评审批不断提速的同时,强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获益为核心的药物研发理念,引导医药企业差异化创新。与此同时,市场外部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行业增长依赖创新驱动,但创新药发展仍面临较多不确定性因素,需要企业不断适应和调整。随着创新转型成果逐步落地,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指标稳步回升,充分彰显经营韧性。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8.20亿元,同比增长7.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02亿元,同比增长10.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1.41亿元,同比增长21.46%。为保证创新产出,公司持续加大创新力度,维持较高的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累计研发投入61.50亿元,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49.54亿元。一方面,创新成果持续获批,创新药临床价值凸显,驱动收入增长。2023年公司创新药收入达106.37亿元(含税,不含对外许可收入),虽然面临外部环境变化、产品降价及准入难等因素影响,仍然实现了同比22.1%的增长。报告期内公司3款1类创新药(阿得贝利单抗、磷酸瑞格列汀、奥特康唑)、4款2类新药(盐酸右美托咪定鼻喷雾剂、醋酸阿比特龙纳米晶、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恒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获批上市。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在国内获批上市15款1类创新药、4款2类新药,涉及抗肿瘤、镇痛、代谢性疾病、感染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第一,新获批创新药疗效优异,贡献业绩增量。公司加速推进创新产品落地,报告期内新获批的阿得贝利单抗,显著提高患者总生存期,为中国患者提供了更优治疗方案,多地普惠性惠民保已将其纳入特药报销目录,收入快速增长。第二,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创新药可及性大大提高,凭借更贴合中国人群的优异临床价值,造福更多患者。报告期内,瑞维鲁胺、达尔西利、恒格列净3款创新药正式执行医保价格,平均价格降幅达65%,满足了更多患者的临床需求,收入贡献进一步扩大。第三,持续挖掘已上市产品的临床需求潜力。由于适应症的拓展以及上市后研究积累的详实循证医学证据,硫培非格司亭、海曲泊帕等存量创新药临床优势及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销售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报告期内仿制药收入略有下滑。随着医疗机构诊疗复苏,处方药需求逐步释放,公司镇痛等产品以及新上市的仿制药销售同比增长较为明显,但仿制药集采对销售仍然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第二批集采涉及产品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醋酸阿比特龙片因多数省份集采续约未中标及降价等因素影响,报告期内销售额同比减少7.02亿元,2022年11月开始执行的第七批集采涉及产品报告期内销售额同比减少9.11亿元。报告期内,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市场因素,公司管理层保持高度的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努力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始终坚持“科技为本,为人类创造健康生活”的使命,带领各级干部员工不断加快创新研发,增强学术引领,全心服务患者,以务实的作风和饱满的热情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直面挑战、攻坚克难,加速公司转型升级,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1.加强机构改革,促进运营提效。其一,持续优化组织结构,完善中央医学及市场体系,增强医学及市场专业化人才团队力量,进一步减少一线销售人员。其二,构建科学发展部,探索研发销售双向赋能的联合工作机制。其三,公司在试点省区整合销售团队、临床监察、市场医学、临床协调等部门,形成资源合力,加强属地管理,推进品牌建设及市场监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公司战略落地并高效执行。其四,通过建立健全联合评议、公共决策等机制,强化协同管理,持续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其五,加强对销售团队的行为准则管理,不断巩固合规意识,确保全面合规,推动公司业务的可持续发展。2.持续强化商业化体系建设,加快创新药销售渠道覆盖。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商业化网络覆盖超过2500家医院及17000家一、二级医院,除在抗肿瘤、镇痛、造影等领域拥有成熟布局以外,公司也在积极搭建代谢、自免等慢病领域的商业化力量,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为即将上市的多款创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做好准备。此外,为持续提升产品可及性,服务更多患者,公司从战略层面深入布局零售市场,升级现有业务模式,初步建立了一支专业化处方药零售推广团队,已覆盖超过25万家零售药店,通过与全国领先的医药连锁企业合作共建,帮助药店提升药学及慢病服务能力,为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炎等慢病患者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方案,同时成立DTP专职团队整合及拓展DTP药房等渠道,专业赋能肿瘤等新特创新药的院外管理,不断满足患者多元化医疗需求,提升患者服务整体价值。3.全面落实学术合规推广,打造公司创新药品牌。公司层面由中央医学及市场部引领医学市场策略,加强中央医学、市场团队与区域销售团队的协调配合,开展学术品牌项目活动、收集与传播关键临床数据、管理产品生命周期、建立与领域专家的合规化交流渠道、组织患者公益教育活动,将产品设计中的差异化竞争力转化为差异化品牌优势,助力公司全面、高效、快速推广创新产品。为更好地服务患者,提供更详实的长期生存循证医学证据,公司通过积极推动临床科研项目,积累丰富的临床数据,推动“中国实践”转化为“中国证据”。例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驱动基因阴性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取得长期随访数据,5年OS率高达31.2%(对比化疗组19.3%),意味着卡瑞利珠单抗使近1/3的患者生存期突破5年,是公司作为中国医药创新代表性企业为延长癌症患者生命作出的又一积极贡献。阿得贝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更新3年生存数据,中位OS达15.3个月,降低死亡风险达27%,患者的3年OS率达21.1%,超过1/5的患者生存期突破3年,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生存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阿得贝利单抗是目前已公布数据中唯一3年OS率超过20%的PD-L1,也是首个公布中国ES-SCLC患者三年生存数据的PD-L1。4.积极探索创新治疗方案,向世界展现“中国药”的临床价值。报告期内公司已有119项重要研究成果获得国际认可,相继在Lancet(柳叶刀)、BMJ(英国医学杂志)、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JAMA Oncology(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等全球期刊发表,累计影响因子达1393.45分。近年来,公司多项创新成果广受国际学术界认可,全球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证据”全面迈向国际权威期刊。其中,阿得贝利单抗单药用于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鳞癌的Ⅰb期试验、吡咯替尼单药用于一线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研究成果在《自然·医学》发表,两项研究影响因子均达82.9分;吡咯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一线阳性晚期乳腺癌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结果显示患者具有显著的PFS获益和可控的安全性,中位PFS达24.3个月,该项研究影响因子达105.7分,是乳腺癌领域中国自主研发药物刊登国际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临床研究;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对比索拉非尼用于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CARES-310研究)结果显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肝癌具有显著的生存获益和可耐受的安全性,中位总生存期(mOS)达到22.1个月,为目前已经公布数据的晚期肝癌一线治疗关键研究中位OS最长的治疗方案,该项研究主论文在线发表于《柳叶刀》,影响因子达168.9分,是肿瘤学领域中国学者主导的国际性Ⅲ期临床研究首次问鼎《柳叶刀》主刊。1.加快推进早期研发与转化医学建设。在早期立项阶段,转化医学团队从疾病生物学出发,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和关注的重点疾病领域,持续进行新靶点收集和评估工作,及时对基础研究、国际会议披露的最新进展及行业内的研究热点展开深度调研,并借助内部丰富的实验平台对有潜力的新靶点、新组合、新平台展开预研验证,以确定其开发潜力,根据内部管线发现探索多个适应症;完善生物信息平台,整合并构建内部多组学数据库,利用AI建立靶点发现平台,用高质量的内部数据为公司早期开发策略选择提供支持。报告期内公司有多个预研项目表现亮眼,并已转为正式立项项目。2.持续建设行业领先的新技术平台,加强源头创新,打造优质创新产品。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完善已建立成熟的化药(含多肽、PROTAC)、单/双抗体药、ADC药物、小核酸、核药等技术平台,初步建成多特异性抗体、双抗ADC平台,积极探索PDC、AOC、DAC、mRNA等新分子模式平台,并尝试开拓结构生物学、AI药物研发等平台。在新技术平台的支持和研发团队的努力下,公司不断产出具有创新竞争力的产品。公司ADC平台已有11个新型、具有差异化的ADC分子成功获批临床,其中公司自主研发的抗HER2 ADC产品SHR-A1811,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2023年会上首次披露了晚期实体瘤全球多中心Ⅰ期临床研究数据,展现了具有竞争力的数据,SHR-A1811目前已有五项适应症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公司自主研发的KRAS G12D采用脂质体包裹制成,是全球首个脂质体KRAS G12D,具有靶向给药、利用不同的渗透性和高渗透长滞留效应来被动地靶向肿瘤组织,可控且持续进行药物释放等优秀药学特性,其Ⅰ期临床研究成功入选2023 ESMO大会优选口头报告,是全球首个披露临床疗效数据的KRAS G12D。3.调整优化组织架构,推进研发提质增效。公司整合内部资源,完善创新研发管理机制,根据创新药物研发的不同阶段成立四个研发管理委员会,进一步规范创新药研发决策流程,明确各自权责,对包括进度变更、风险合规、绩效、跨部门协作、公司战略落实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指导,尤其是针对临床端未被满足的需求与商业端市场价值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做好资源优化配置,最大化研发产品线价值,更有效地将研发策略融入公司的整体经营战略之中。报告期内,研发体系完善了创新药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加强项目预算动态管理,减少资源浪费与重复投入,规范立项流程,严格管理项目,实现从数量导向到质量导向的转变。4.快速推进创新药临床试验,多项创新成果获批上市。报告期内,公司获批上市的产品及适应症如下:1类创新药阿得贝利单抗、磷酸瑞格列汀、奥特康唑;2类新药盐酸右美托咪定鼻喷雾剂、醋酸阿比特龙纳米晶、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恒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卡瑞利珠单抗的第9个适应症及阿帕替尼的第3个适应症(二者联合用于一线治疗晚期肝癌);马来酸吡咯替尼片第3个适应症(联合曲妥珠单抗加多西他赛一线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羟乙磺酸达尔西利第2个适应症(联合来曲唑或阿那曲唑一线阴性局部复发或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盐酸右美托咪定鼻喷雾剂第2个适应症(用于2-6周岁儿童全麻手术前的镇静/抗焦虑)。报告期内研发管线项上市申请获NMPA受理,12项临床推进至Ⅲ期,35项临床推进至Ⅱ期,30项临床推进至Ⅰ期。5.项目注册申报工作有序推进。报告期内,取得创新药制剂生产批件7个、改良型新药制剂生产批件5个,仿制药制剂生产批件4个;取得4个品种的一致性评价批件;取得创新药临床批件72个、仿制药临床批件4个;5项临床试验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1项临床试验被纳入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1项临床试验被纳入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认定。6.专利申请和维持工作顺利开展。报告期内,提交国内新申请专利246件、国际PCT新申请79件,获得国内授权99件、国外授权76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389件,PCT专利662件,拥有国内有效授权发明专利545件,欧美日等国外授权专利667件。专利覆盖新药化合物、蛋白分子结构、制备工艺、用途、制剂配方等,为公司产品提供了充分、长生命周期的专利保护。1.坚持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重,在内生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国际合作。公司在全球研发团队整合过程中,不断优化国际化的顶层设计思路,并充分利用中国、海外不同国家和地区临床研发团队在审批条件以及疾病流行特点等方面各自的优势,在技术、人才、其他资源等多方面强化互补、深度融合。公司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不断优化国际合作模式,在充分调研、做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完善并实时调整在研产品的中长期全球临床研发规划。同时,公司以全球化的视野积极探索与跨国制药企业的交流合作,寻求与全球领先医药企业的合作机会,实现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借助国际领先的合作伙伴覆盖海外市场,加速融入全球药物创新网络,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报告期内,公司已达成5项对外许可交易,交易总金额超40亿美金。2.稳步开展创新药国际临床试验。在国际地缘、审评审批政策等不确定性因素仍不明朗的背景下,公司会根据不同产品、不同适应症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慎评估,稳步推进后续研发及申报工作。公司首个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癌国际多中心Ⅲ期研究已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美国FDA已正式受理卡瑞利珠单抗的BLA,目标审评日期为2024年5月31日,该适应症已于2023年1月在国内获批上市。与此同时,公司多个项目在美国、欧洲、亚太等国家和地区获得临床试验资格,HER2 ADC、Claudin 18.2 ADC、TROP2 ADC、HER3 ADC、CD79b ADC、Nectin-4 ADC等6款ADC以及PVRIG-TIGIT双抗等肿瘤创新产品均已实现国内外同步研发,非肿瘤创新产品中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抗Aβ单抗SHR-1707在澳洲的临床试验正在顺利进行。2023年5月,子公司创新药Edralbrutinib片用于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适应症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2023年12月,公司HER3 ADC创新药注射用SHR-A2009用于治疗经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和含铂化疗后疾病进展的EGFR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认定,均有望加速上述药品临床试验及上市注册的进度。公司未来将通过自研、合作、许可引进等多种模式,拓展海外研发边界,丰富创新产品管线.超百项创新药学术成果亮相国际学术会议,自主创新大步走向国际舞台。2023年6月召开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中,公司连续13年携重磅研究成果参加,共有8款抗肿瘤创新药的57项研究入选,包括2项口头报告、3项壁报讨论、26项壁报展示和26项线上发表,研究成果涵盖妇科肿瘤、淋巴瘤、乳腺癌、肝胆胰腺肿瘤、消化道肿瘤、肺癌等领域。2023年10月召开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中,公司共有13款抗肿瘤创新药的35项研究成果入围,其中2项入选优选口头报告,5项入选简短口头报告,28项接收为壁报,覆盖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宫颈癌、胰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肉瘤、胆管癌等十余个领域。此外,还有一批创新项目的研究数据也陆续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美国血液学(ASH)年会、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科学年会、欧洲心血管学会(ESC)年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布,这既是国际学术界对公司创新研发实力的认可,也是中国自主创新不断崛起的缩影。公司始终本着“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原则,以质量为依托,树立品牌形象,打造环保企业,为健康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公司持续完善从研发、生产到产品上市全流程管控,以高标准、严要求进行全方位产品质量管控和服务品质管理,不断精进质量管理模式。公司上市产品的所有生产线均已通过GMP认证,建立了拥有一流生产设备、国际标准化的生产车间。报告期内,公司顺利通过国内药品监管部门以及美国FDA等国际官方药品监管部门对各分子公司进行的各类官方检查共计42次。2.不断加强先进质量文化建设,营造人人重视质量的良好文化氛围。公司把GMP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各类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公司员工参加各级药监药检机构、行业协会举办的药品GMP指南(第2版)等培训,持续提升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报告期内,公司荣获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颁发的“首批无菌药品质量保障企业”荣誉称号、江苏省医药质量管理协会颁发的“江苏省医药行业优秀质量管理企业”荣誉称号;公司“雏鹰QC小组”、“远志QC小组”被评为江苏省医药行业质量管理(QC)发表交流优秀小组。3.全员参与,持续提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坚持统筹发展、源头治理,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红线意识,按照“标本兼治、从严从实、责任到人”的工作要求,持续推进EHS合规管理。依据安全生产法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强化责任落实,精准治理,持续改善安全绩效。完善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机制,做到重大风险隐患排查见底、防范治理措施落实到位,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加强员工安全教育,报告期内公司组织开展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解读、生态环境普法宣讲、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特殊作业管控、工伤预防、员工心理健康等多场培训,提升员工生产安全技能及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4.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定推行清洁生产。公司不断优化节能机制,探索智慧节能、循环节能、再生节能等新路径,通过空压机自动化技改、供气系统改进、建设能源集中管控平台等多种措施,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减污降碳,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借助密闭化、管道化、连续化等先进工艺,不断优化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从源头上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并加大末端治理力度,强化溶剂循环利用措施,有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公司积极打造国际一流的研发实验室及生产车间,报告期内公司在上海、苏州、广州、厦门、北京等地的项目建设顺利开展。重点项目主要包括:上海创新研发中心项目、苏州盛迪亚抗体车间改造项目、广东恒瑞知识城与生物岛项目、厦门小核酸项目、北京亦庄生物药基地项目。公司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创新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围绕创新和国际化战略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策略,助力公司战略落地实施。1.引智育才,推进人才转型升级。第一,加大引才力度。战略层面,不断充实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团队,拉高人才队伍的“天花板”;执行层面,保证研发团队核心、关键人才与国际接轨,销售、市场医学人才向专业化、年轻化转型。2023年公司共引进600多名核心人才,其中150多名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第二,加快内部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各项人才储备培养计划,如瑞鹰计划、星青年、恒星计划等,通过干部轮岗、干部见习制等机制,系统推进优秀人才的快速培养。2.增效赋能,打造高绩效团队。第一,重塑中央市场和中央医学团队架构,引领销售创新转型;通过整合、新建产品线等方式改革销售事业部,提升业务一线人员整体战斗力;持续推进临床、生产、供应链等组织架构梳理和优化工作,助力业务提效。第二,不断完善以能力模型为导向的用人机制、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优胜劣汰,结合低绩效人员改进制度、干部退出机制,不断激发组织活力。3.凝心聚力,传承恒瑞文化。坚持“以贡献者为本”,通过恒瑞贡献榜、晋升晋级、培训发展等措施不断激励高绩效人员,让回报看得见、摸得着;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关爱员工身心发展,弘扬和传承恒瑞“创新、务实、专注、奋进”核心价值观,持续提升员工归属感与满意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医药制造业(C27)。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医药行业具有弱周期性、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壁垒、严监管等特点。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增长,加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药行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和竞争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医药研发、医疗保障等政策面临重大调整,药品集中采购步入常态化、制度化,生物医药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研发、人力、生产等各项成本快速上涨,整个医药行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在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的方针指导下,国家从宏观战略高度继续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狠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2023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了《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使产学研深度融合,利用市场优势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报告》的出台将有力推动我国医药企业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促进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为适应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要求,202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要着眼医药研发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给予全链条支持,鼓励和引导龙头医药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行动计划》充分体现出国家对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的决心,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重心和导向性愈发明确。在此基础上,国家各部委将持续发力,协调解决医药工业发展重大问题,形成全链条支持医药创新的政策合力,推动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药品研发方面,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临床试验实施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获益-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原则(试行)》3项指导原则,进一步明确要求临床试验应“选择对于受试者最佳的对照药物”“建议在结合患者体验数据,选择当前临床实践中最佳且可及的治疗的基础上,关注其他可用治疗,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治疗需求的动态变化,前瞻性地选择对照组”,这对国内医药企业临床试验管线的疗效和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创新药的审批门槛,有效缓解内卷式竞争,推动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药物真实世界研究设计与方案框架指导原则(试行)》及《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物注册申请的沟通交流指导原则(试行)》。真实世界研究对药品上市后再评价、药物经济学评价等方面意义重大,但实践中一直缺乏具体实操性文件,本次发布的两项指导原则不仅解决了行业共识的操作问题,也对真实世界研究的流程标准化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公司将充分借助真实世界研究成本低、范围大等优势,积极开展更多已获批创新产品的真实世界研究,产生更多循证医学证据,为医生诊疗行为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拓宽患者用药范围。此外,针对细分疾病领域,国家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鼓励和引导创新。国家卫健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进一步细化了工作任务和要求,明确提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达到46.6%的目标,要通过加快符合条件的境内外抗肿瘤药物注册审批、按程序将符合条件的抗肿瘤药物纳入医保药品目录等方式提高抗肿瘤药物可及性;鼓励以支撑癌症防治等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加强癌症防治重大源头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引领癌症防治技术取得原创性突破。公司多年来重点布局和深耕中国高发抗肿瘤药物研发,致力于延长中国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目前已有50余款肿瘤创新产品持续推进临床试验,未来将继续聚焦靶点前移,加强源头创新,持续探索差异化治疗方案,加快解决癌症患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CDE发布《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审评工作规范(试行)》,针对儿童专用创新药、用于治疗罕见病的创新药以及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的创新药,审评时限同优先审评品种时限为130天,将极大缩短此类药物审评时间,加快药品上市速度,对鼓励医药企业加速落地创新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改革完善放射性药品审评审批管理体系的意见》,鼓励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进行放射性药品研发,对临床急需的放射性药品上市许可申请给予优先审评审批,将临床急需的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放射性药品纳入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引导企业积极研发申报。药品质量方面,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药品标准的管理工作,制定最严谨的药品标准,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标准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药品标准管理的专门法规文件,明确了“国家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和“省级中药标准”三类标准,对于加强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加强药品经营和药品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药品经营许可管理,夯实经营活动中各相关方责任,加强药品使用环节质量管理,强化药品经营全过程全环节监管。公司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药品质量安全,坚定执行“诚信为本,质量第一”的质量方针,持续建设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完善药品溯源机制,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医疗保障方面,《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3年)》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本次目录调整共有143个药品参加谈判或竞价,其中121个谈判成功,成功率为84.6%,平均降价61.7%,成功率和价格降幅与2022年基本相当。其中,25个创新药参加谈判,谈成23个,总体成功率高达92%。此次医保目录调整进一步完善了支持创新药发展的谈判和续约规则。在价格谈判阶段,秉承循证原则,借助卫生技术评估的理念和技术,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公平性等度综合研判药品价值,根据患者临床获益确定其谈判底价,实现价值购买。在纳入后的续约阶段,继续优化改进规则,控制续约、新增适应症降价的品种数量和降幅,按照调整后的续约规则,100个续约药品中,70%的药品以原价续约,给予了新药稳定的价格预期,有利于调动企业申请进入目录、为目录内品种追加适应症的积极性,维持和提升患者的用药保障水平。在《2023年药品目录》调整中,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磷酸瑞格列汀片和二类新药盐酸右美托咪定鼻喷雾剂首次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在“简易续约”规则下,公司5款创新药(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甲磺酸阿帕替尼片、马来酸吡咯替尼片、羟乙磺酸达尔西利片和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的新适应症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创新药海曲泊帕乙醇胺片、硫培非格司亭注射液和氟唑帕利胶囊原目录内适应症均成功续约。至此,公司已有13款上市创新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不断提升患者使用优质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行业监管方面,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要求各部门高度重视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健全完善行风治理体系,重点整治医药领域突出问题。2023年7月,国家卫健委会同审计署、等9部门联合召开会议,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问题集中整治工作。随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召开动员会,部署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问题集中整治。会议指出,集中整治医药领域问题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净化医药行业生态、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要以监督的外部推力激发履行主体责任的内生动力,深入开展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系统治理。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央反协调小组工作规划(2023—2027年)》,推动反向基层延伸,聚焦医疗等多个领域,加大对案件整治力度。国家卫健委发布《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23-2026年度)》,建立信息化监督体系,开启第五轮全国大型医院巡查,对被巡查医院组织巡查“回头看”,对问题整改实施跟踪问效,根据举报投诉线索等情况,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和飞行检查。医药领域集中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有助于医药行业健康化、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合规管理严格、产品质量过硬的企业有望在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发展。公司将一如既往严守合规底线,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制度流程,高标准、严要求、全方位打造合规文化,促进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公司的主要业务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始终牢记“科技为本,为人类创造健康生活”的使命,致力于新药研发和推广,以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公司在肿瘤领域有丰富的研发管线,覆盖激酶、抗体偶联药物(ADC)、肿瘤免疫、激素受体调控、DNA修复及表观遗传、支持治疗等广泛研究领域,针对多靶点,深耕组合序贯疗法,力求高应答、长疗效。与此同时,公司在自身免疫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疾病、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眼科、肾病等领域也进行了广泛布局,打造长期发展的多元化战略支柱。公司坚定不移地以创新为动力,坚持差异化研发策略,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历经二十多年在新药研发领域深耕,不断优化已有研发管理体系,公司通过涵盖早研、CMC、临床前开发、转化医学、注册、临床团队的全新电子化研发项目管理平台,覆盖药物靶点发现、分子筛选、临床产品开发、注册以及真实世界数据呈现的研发全周期全场景智能化运筹管理,建立统一、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实行项目全流程管理。公司药物立项深耕未满足临床需求,通过对疾病发病机理与靶点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国际前沿的、具有First-in-class/Best-in-class潜质的药物靶点。同时,公司不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强各类情报收集分析工作,拓展新靶点的发现渠道,并不断提高靶点选择标准。确立靶点后,公司会通过对化合物的测试和筛选,发现苗头化合物、先导化合物,直至选出临床前候选化合物。之后会对候选化合物进行一系列的临床前研究,包括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以及CMC研究等。当候选药物经过充分的临床前综合评价,在动物或体外试验中证明了安全性和有效性后,公司将按照药监部门的要求完成IND的申请和提交。Ⅱ期临床是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探索研究,主要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包括为Ⅲ期临床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Ⅲ期临床是治疗作用确证阶段,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依据。临床试验工作主要由具备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的医疗机构承担,公司作为试验主办人,主要负责提供清晰的治疗目的及需求、研究方案设计、营运管理、试验药物和资金保障等工作,并对临床试验进行整体监督和把控,以确保临床试验的规范性和数据质量。同时,在生物样本检测分析、基因检测、数据管理和随机化等环节,公司也委托少量CRO公司提供部分必要的研发服务。临床试验结束后,公司根据试验情况决定是否提交新药上市申请。新药上市后,公司需要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持续监测,并通过大量的上市后研究,进一步验证药物的临床优势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撑。公司通过设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构架、建立规范的采购流程、构建先进的管理制度及体系,确保规范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和效率。同时,通过不断开拓创新,持续优化采购体系,确保采购工作符合公司战略目标。公司设有专门的采购中心,全面统一负责研发、生产、经营所需物资或服务等对外采购及管理工作。采购中心下设招标采购部、执行采购部,各部协同合力,充分发挥集团管理优势,为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保障供应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公司建立了寻源、谈判、执行、监督等度管理的采购模式和采购流程,并打造了阳光采购平台,公开发布招标信息,广泛寻源,推进阳光采购,各部门依据研发、生产、经营计划,通过采购管理系统提交采购需求,经相关领导审批通过后汇集至采购中心,集团采购部根据采购管理制度进行招标、询比价等核价、定价审批流程后,分配至属地采购部实施采购。相应的采购环节都需经过规定的流程审批后方能实施,避免出现盲目采购,同时有效控制成本。为加强供应商管理,公司成立供应商管理部并制定《供应商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供应商开发、准入、绩效考核、淘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规范、监督、管理供应商和采购行为,并不断加强与供应商的业务交流与互动,以确保物资、服务或工程等质量满足研发、生产、经营需求。公司持续开发并引入新的价格合理、质量优良、供应安全的优质供应商,并定期开展现有供应商绩效评价工作,淘汰存在供应安全、质量缺陷、环境评估不合格或有诚信问题的劣质供应商,保证供应商持续稳定地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合作共赢。为进一步提高生产系统竞争力,公司不断提升生产运营效率,加强智能化建设,持续完善并严格执行生产管理制度及流程。供应链管理部门持续完善研、销、产、采多方沟通协调机制,提升供应链上下游协同效率,加强供应保障能力。建立科学的计划管理体系,以研发和市场预期为导向,评估产线产能并合理规划。根据需求变化,结合产线能力、物料及产品库存情况实时调整供应方案,提高响应速度,确保供应的及时性和高效性。公司持续推进制剂生产自动化技改升级和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打造恒瑞创新药物制剂智能工厂。报告期内,扩大实施MES、LIMS、QMS、设备管理、APS等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通过工业环网和SCADA系统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相关人、机、料、法、环数据的采集,完善智能化追溯管理,实现车间设备联网、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物料配送自动化、产品信息可追溯,初步建立了生产智能化管理体系,进一步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质量管理部门全程参与产品实现、放行与上市后管理过程。在原辅包等物料管理中,通过建立完善的入厂检验监控等制度,按照质量标准对物料进行检测,符合要求后放行。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中间体质量标准和中控监测,通过监控和检测,确保产品生产过程符合GMP规范、产品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成品放行控制和成品检测标准操作规程等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标准进行产品的检测、审核、批准与放行。同时,公司还建立了完善的药物警戒制度及投诉、召回等管理制度,实现产品上市后的有效质量管理。公司秉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提升销售体系运营效率,促进资源整合,顺应新形势、新变化,促进全面合规,推动公司健康持续发展。公司已经构建了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形成了涵盖销售管理中心、战略发展(事业)部、销售事业部、中央医学事务部及中央市场部等专业、规范、有序、完善的营销管理团队,并逐步健全合规体系。销售管理中心负责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服务销售,促进销售提质增效和健康合规发展。战略发展(事业)部和各销售事业部主要负责销售策略的执行等工作,以达成市场覆盖目标。中央医学事务部和中央市场部主要负责创新产品的真实世界研究及医生、患者教育,保障患者长期获益。运营机制方面,为有效提升运营效率,统筹资源配置,公司建立了横向协调运营机制。协调人负责统筹各地各产品线、部门及具体医院的管理,合力推进核心项目的落地执行,推进公司在各省的品牌建设及市场准入工作的高效展开。通过加强属地管理,保障各项工作扎实落地、有序进行,以提升公司品牌形象,提高工作效能,实现效益最大化。销售渠道的选择方面,公司高度重视商业合作伙伴的资质、业内口碑及与目标医院和终端客户的匹配度,选取各区域优质龙头配送企业,并根据商业公司资信情况动态调整合作名单。为确保渠道管理规范、供应通畅、资金往来安全可控,公司不断加强对发货、库存等环节的管理,通过各种举措,加快推进自主研发新药的市场覆盖范围,以期推动国内优质创新药物惠及更多中国患者。同时,公司积极打造专业零售团队,全面加速全产品线在院外的布局,依托于慢病、大健康等领域的成熟优质产品,与头部连锁药店合作共建零售产业新生态,推进患者诊疗与用药的闭环,持续提升产品的可及性。此外,公司还在不断开拓全球市场并重点关注新兴市场,与当地有实力的医药公司合作,提供高质量且有价格竞争力的药品。恒瑞医药是一家专注研发、生产及推广高品质药物的创新型国际化制药企业,聚焦抗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进行新药研发,是国内最具创新能力的制药龙头企业之一。报告期内,公司作为国内医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代表企业,在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PharmExec)公布的全球制药企业TOP50榜单中,已连续5年上榜;在全球医药智库信息平台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评选的“全球医药企业研发管线”榜单中,恒瑞医药位列第13位,创中国药企在该榜单的排名新高;在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历年发布的“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榜单中,恒瑞医药已11次登顶榜首。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战略驱动之下,公司创新研发结出硕果,屡次让中国医药原研之光闪耀在国际舞台,高质量发展不断赢得关注和认可。公司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目前已有14款自研创新药、2款合作引进创新药在国内获批上市,创新成果稳居行业领先地位。创新药研发已基本形成了上市一批、临床一批、开发一批的良性循环,构筑起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近年来,公司在发挥既有研发优势的同时,还根据市场前景、竞争环境等不同情况长远规划差异化创新研发策略,高效利用研发资源,推动高质量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整体研发策略和顶层设计方面,严格把控立项标准,实现从数量导向到质量导向的转变,为公司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整体研发策略中,公司持续精进自我创新能力,不断突破和升级,以“新、快、特”为主要宗旨,拒绝“同质化”,坚持“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加强源头创新,已逐步显现出从跟随创新到源头创新的趋势。公司通过积极优化调整管线布局,坚决淘汰低竞争力的me-too产品,力争使First-in-class及Best-in-class的高质量、差异化产品成为未来研发主体。公司以“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入了解疾病特点及人群差异,持续关注患者需求变化,洞察并挖掘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体现临床价值。通过开展度的价值评估,严格把关疗效、安全性、商业价值,在临床各个阶段层层筛选,确保高竞争力的差异化产品重点投入、快速上市,实现临床投入的商业回报。同时,全盘思考,通盘衡量,利用公司研发管线丰富的优势,打好联合/序贯用药的管线协同组合拳,完善产品迭代的中长期规划,实现具有恒瑞特色的差异化创新。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经形成了一支5000多人的规模化、专业化、能力全面的研发团队,在多个疾病研发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公司先后在连云港、上海、苏州、成都、厦门、济南、广州、北京、美国和欧洲等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利用不同地区在医学研究、临床能力、专家学者、创新能力和创新生态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不同优势,满足多个疾病领域管线对新分子实体的发现和开发需求。公司不断加强临床研发部的研发投入和能力建设,保证了临床研发策略前沿、市场准入时间缩短、执行质量水准提升。研发团队从临床研究、运营、注册、药物警戒等多个维度主导和支持了国内外近300个临床项目。公司立足创新药研发平台,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通过多渠道吸引高端人才,制定多项激励制度保留关键人才,凝聚国际领军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人才,并持续推进研发管理人才领域专业化、年轻化;围绕重点治疗领域布局和高水平团队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健全与创新人才岗位、能力、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构建完备的创新人才梯次结构;同时在保障创新研发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鼓励创新的管理体系,形成支持大胆探索、鼓励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培育了激励探索、鼓励超越、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和氛围,通过充分发挥核心创新人才的才智,引领整体团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充沛的创新动能。公司围绕科技创新和国际化战略,践行“精准管理、降本增效”,推进组织运营进化,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研发团队积极探索优化提效措施,坚持以高效率和高质量为工作导向,以优化管理流程为前提,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借助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提高研发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提升公司研发核心竞争力,确保公司创新药物研发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公司的药物研发基于对疾病致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现状的深刻理解,高度关注最前沿生物医药进展,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公司多年来在药物研发、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开发真正解决临床未满足医疗需要的药物。公司在早期布局伊始,即从患者临床需求出发,利用优势的技术平台,针对重要靶点设计与现有疗法和竞品形成差异化的创新分子,通过转化医学研究拓展分子的应用价值,持续为患者提供具有恒瑞特色的优效治疗方案。公司以科技为本,坚持务实做药,注重创新与风险的平衡。一方面提高对创新高端人才的吸引,制定细致完备的方案,提前预估项目风险,不断地提高项目的成功率与效率,同时坚守长期主义,持续投入资源,耐心专注研发;另一方面在谨慎的原则下对不同靶点和新兴技术领域进行全方位布局,为疾病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大分子药物方面,公司在原有杂交瘤、噬菌体展示和酵母展示、单B细胞克隆等抗体筛选平台基础上,不断优化延伸,建立新的纳米抗体免疫库;同时加强抗体工程平台方面的优化工作,逐步积累了自主优化的筛选方案经验,可满足内部抗体筛选的需求。同时,公司继续拓展双抗、三抗等多特异性抗体平台,在原有Hot-Ig双抗平台上,新建了HART-IgG平台,实现更多样化的药物功能。在先导抗体药物分子的基础上,公司建立了高通量、自动化抗体序列分析和改造平台,对抗体序列进行迭代优化。在对大量迭代药物进行一系列体外、体内实验评价后,获得有效性、安全性和成药性都得到初步验证的临床前候选药物分子。针对少数得到初步验证的临床前候选药物分子,公司进一步详细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收集药物在动物中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毒性信息,为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提供指导;开发药物临床分析方法,支持未来临床试验的开展;开发大规模生产工艺,控制药物质量和生产成本。转化医学是将基础研究、药物开发与临床需求结合起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公司转化医学团队基于对药物机制的深入理解,建立了一系列有特色的体内外实验体系,包括细胞生物学平台、分子生物学平台、免疫学平台、体内药效平台、IHC平台、生物信息平台、生物分析平台等。团队从转化医学角度支持靶点立项、早期发现、药物联用、适应症探索、临床生物标记物探索、伴随诊断开发以及上市后药物的耐药性机制研究。在早期立项阶段,转化医学团队深入理解疾病生物学,对公司重点关注的疾病领域、致病通路进行系统性分析,为公司在该领域的产品布局、开发、定位提供策略支持。在IND申报及临床开发阶段,转化医学团队基于靶点机制和内部分子特点,依托体内外实验平台差异化药物临床开发方向,通过联用策略、适应症选择、安全窗等突出分子优势,提高临床开发成功率。在配合临床试验开发过程中,转化医学团队利用内部平台,逐步提高PK、ADA、RO等生物分析方法开发水平,保障了临床检测方法的质量。转化医学团队从上市及在研药物出发开展耐药研究,对临床中发现的现象进行基础研究,理解耐药机制,前瞻性地布局产品迭代与下一代药物研发,反馈应用到早期研发中。同时,转化医学团队与医院合作开展转化探索研究,并主持上市后药物耐药性的临床研究,例如以吡咯替尼、达尔西利等为出发点,利用多组学分析手段,通过检测分析治疗前后及耐药后病人的样本,结合PDX、PDO等模型,探索药物耐药机制,为下一代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公司的自主临床研发团队规模庞大,近2000名临床研发专业人才凝心聚力,共同助力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的临床研发。公司的整体临床研发实力深厚,建立了涵盖医学科学、临床运营、临床监查、注册事务、临床药理、统计编程、数据管理、治疗管理、药物安全、医学写作与信息、数字化文档管理等全面专业的临床研发团队。面对激烈的临床研发竞争环境,公司临床研发团队肩负重任,知难而进,勇于创新。2023年,公司临床研发团队管理了近300项临床试验,其中有近80项关键注册试验,临床合作研究中心遍布全国,临床资源覆盖全国400家临床试验机构、1500余个专业科室,2023年招募全球受试者14000余例。公司通过大体量的临床研究和广泛充分的合作,在临床试验启动、运营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模优势和效应。在人类遗传办申报、伦理过会、项目启动、受试者招募入组等多个临床开发环节,各研发职能部门高效协作,充分调研沟通,以高度的专业敏感性找准限速问题的突破口,精准聚焦,不断探索提速新手段,各环节达成速度均被视为行业标杆。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推动了现有治疗领域管线产品数量增加,同时使公司的研发管线迅速拓展到呼吸系统疾病、眼科、核药等其他领域,使公司产品和治疗领域更加多样化,助力实现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临床研发团队在实际工作中敢为人先,勇于创新,通过前瞻性设计探索临床试验创新方案,优化产品临床开发创新路径,不断寻求解决临床研发难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提高创新产品的临床开发速度及成功率,同时为产品未来的市场拓展奠定坚实的医学循证证据。在临床研究设计和适应症选择上,公司通过临床开发差异化路径,早期快速高效概念验证,明确最佳开发路径,减少同质化竞争,提升研发竞争力。同时,公司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新药开发平台和临床研发系统,以AI+技术赋能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助力产品和临床开发差异化创新,不断深化新认识、形成新经验,以临床实践中的锐意创新推动公司创新发展目标的新突破。公司继续以先进平台为驱动,肿瘤慢病双引擎,持续进行创新升级。公司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分子靶向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孵化基地,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在保障新药发现和临床开发项目的同时,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的新技术平台,例如PROTAC、分子胶、ADC、双/多特异性抗体、AI分子设计、γδT、耐药、体内药理、分子动力学、生物信息等,并不断优化和发展,为创新研发和国际化提供强大的基础保障。其中,已有11个新型、具有差异化的ADC分子成功获批临床,HER2 ADC产品SHR-A1811和TROP2 ADC产品SHR-A1921快速进入临床Ⅲ期研究阶段;2个PROTAC分子已处于临床研究阶段;PD-L1/TGFβ融合蛋白药物SHR-1701快速推进多项临床Ⅲ期研究,新一代TIGIT/PVRIG双抗已顺利开展临床研究,还有10多个First-in-class/Best-inclass双/多特异性抗体在研。公司坚持“科技为本,为人类创造健康生活”的使命,在抗肿瘤、镇痛、代谢、自免等领域建立了专业化的学术队伍,依托专业化医学研究和学术推广,搭建多样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传递最新的医药研究成果,支持药物的安全风险管理,为广大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已成为我国抗肿瘤、镇痛等药品领域的市场领跑者。历经多年积累与沉淀,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精干的市场销售团队,销售网络遍布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各类医院、零售药房、商业公司建立了稳固、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通过合规发展、提质增效、整合资源,建立起高效协调与专业互补的全新组织架构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公司利用自身产品丰富的优势,实行产品组合策略,销售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在保持现有抗肿瘤药和镇痛类用药等基础上,公司进一步拓宽销售领域,重点围绕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打造新的增长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分展示各类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不断提升专家和患者对公司产品的认可度,塑造了恒瑞独特的品牌形象,为后续各疾病领域创新药的研发、上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司坚持“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发展战略,注重合规发展,立足生命科学和民生需求,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品牌质量,做优“中国制造”,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品牌升级中打造新动能。公司已上市及在研创新药数量居国内前列,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并大力支持开展药品上市后临床研究,为专家学者提供最详实的用药依据及最前沿的医学资讯,在多个治疗领域持续创新发展,逐步扩大公司在市场中的品牌优势和知名度。公司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切实促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为社会提供优质的药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公司通过完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质量目标体系,从整体层面统一质量要求,逐级分解到各分子公司,直至各级部门,将个人工作与公司质量发展战略方向相统一;定期将各级质量目标的执行情况逐级上报汇总,在公司整体层面进行统一评价,及时改进和完善,促进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不断加强先进质量文化建设,开展质量主题活动,营造人人重视质量的良好文化氛围,广泛传播质量量度等质量管理理念,让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公司质量系统建设,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公司建有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形成了分工明确、统一协作的生产体系,依据中国GMP、美国cGMP、欧盟GMP、ICH等国内外质量管理法规要求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管理制度并持续改进。公司严格控制产品质量,采用基于科学、基于风险的原则,综合对标CP、EP、USP等国际药品制造标准,制定了高于法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出口产品的控制均要求符合或高于欧盟、美国药典规定标准。为进一步提升公司质量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国际化战略落实,公司通过建立完善《质量系统集团化管理章程》等一整套制度文件,促进不同分子公司间质量优势资源互补和规范化管理,强化协同效应、规模效应与模范效应。公司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从研发、生产及产品上市等全流程管控,以高标准、严要求进行全方位产品质量管控和服务品质管理,不断精进质量管理模式。为进一步落实质量战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有序开展,公司健全了质量目标监督、风险监控和审计等体系建设,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高效改进,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公司持续完善创新药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建立药品年度报告管理制度、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及产品质量档案等制度,强化创新药上市管理;公司还在持续推进质量系统信息化转型,在多个分子公司推广使用QMS/DMS等质量系统信息化软件,促进质量工作全面增效;公司建立了实验室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全集团的质控活动,采用多种可量化形式,确保实验室能够持续胜任检测工作,从而保证结果准确性;公司在提高市场满意度方面不断发力,始终坚持完善市场投诉流程及渠道建设,通过培训、走访等方式快速响应处理市场事件,持续提高产品的市场满意度。当前,全球医药行业方兴未艾,市场前景广阔。在世界人口总量增长、医药科技不断创新突破、社会医疗卫生支出和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增加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全球医药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全球医药市场规模2022年已达1495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2090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3%。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医疗需求不断增长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医药市场同样保持着较高增速,中国医药市场规模2022年已达2309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39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8%,显著高于全球增长率水平。从全球格局来看,随着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医药产业发展和创新已成为战略制高点,医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承载着前所未有的重任,世界各国均在不断加大对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以增强国际科技创新与产业竞争力。我国人口众多,药品市场绝对体量仅次于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药品市场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以及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高,以医药救助为兜底、医保为基础、商业保险等为补充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完善,国民药品消费刚需持续扩大,中国药品总支出已从2014年的1030亿美元上涨至2023年的1630亿美元。根据IQVIA预测,未来5年,受创新药上市数量和纳入医保数量增加驱动,中国药品总支出将以3.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2028年将达到1970亿美元,预计同期美国药品总支出将达到10100亿美元。除药品总支出外,我国整体医疗卫生支出也在逐年提高,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我国医疗卫生总支出至2030年将接近16.3万亿元,2021年至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88%。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提升空间巨大。根据世卫组织全球卫生支出数据库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为671美元,医疗支出占GDP比重为5.38%;同期美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为12012美元,医疗支出占GDP比重达17.36%。从仿创产品结构看,以仿制药为主的化学药品制剂仍占据我国药品市场容量的主导地位。根据米内网信息,我国仿制药市场规模约占整体医药市场规模的近七成。随着国家带量采购的持续推进,仿制药价格大幅降低,重复、低端仿制药将逐步被市场淘汰或被优质产品替代,仿制药市场规模将逐步下降。中国创新药市场覆盖规模目前较全球创新药市场还有较大差距,根据BCG及EVALUATE PHARMA数据,2021年我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仅占整体医药市场规模的11%,同期美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占比高达79%,差距明显。随着国内创新药的不断获批上市及支持创新政策的逐步落地,预计创新药占整体医药市场规模的比重将持续提高,我国创新药市场未来增长空间巨大。从治疗领域看,肿瘤治疗近年来取得重大进展,化疗药物、靶向治疗及肿瘤免疫疗法成为肿瘤领域主要治疗方法。随着国内肿瘤治疗新药的不断获批,中国肿瘤药物销量持续稳定增长,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1575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2336亿元,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2030年中国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5866亿元,2026年至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9.9%。除肿瘤领域外,近十年我国慢性病患病数量快速增长,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数远远高于国外,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41亿,居世界首位;《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人数2.45亿;慢病患者整体规模预计仍将持续增长。目前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已经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我国慢病医疗卫生支出将从2020年的41006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124799亿元。同时,我国慢性病处方量占医疗行业全部处方量的比例将在2030年达到90%,慢病管理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从细分行业看,生物药凭借其药理活性高、特异性强、疗效及安全性好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及资本和政策的支持,生物药已成为制药行业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子行业之一,全球及中国生物药市场均保持高速增长。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2030年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7832亿美元,2026年至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8%;2030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707亿美元,2026年至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0.5%。在政策、市场、人才、资本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已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医药创新生态系统,近年来创新药行业蓬勃发展。与全球相比,中国医药市场在研发投入方面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主要来自于众多大型跨国药企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全球医药研发投入到2030年将增长至3943亿美元,2022年至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3%;2022年,中国医药研发投入总额为326亿美元,占全球药品研发开支的13.5%,随着药物创新的需求增加和政策的鼓励加持,预计未来中国药企的研发投入将逐步增加,到2030年将达到675亿美元,2022年至2030

上一篇:西南石油工程公司:现场标准化建设助安全环保施工
下一篇: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

友情链接:百度中铁二院环保科技

星空体育APP下载(星空·体育)官方平台网站入口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星空体育APP下载

公司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宁波路377号中铁卓越中心裙楼512 企业邮箱:sales@clqcwz.cn 电话:028-65785509